floppy.png

作者:纯银 [http://blog.163.com/firecacada/]
日期:2009-04-05

1、好像很多人说过我偏执。

在网站部内部,对这个概念还有另一种说法,叫“思想不开放”。意思是不容易接受别人的见解。持此观点者众,包括只和我吃过一顿饭,餐间只作闲谈,此外从未打过交道的人,也有此说辞。

我对此其实是颇感好奇的。是否接受别人的观点,取决于本人对“是-非”的判断。假定在业务讨论中,我正确的时候居多,那么产生分歧时,自然会提出较多反对意见,这算不算偏执?

假定我错误的时候居多,那么自然有大量的失败案例来证明别人对,我错。事实如铁钉嘛。我很乐意讨论并反省这些“失败案例”,但似乎在我身上找到的失败案例,并不比在别人身上找到的更多。独我占偏执之名。

下一个判断的两面法则往往是很可笑的。某人多次提到我“过早地,轻率地下结论”,我不评价这句话。但和我只有一顿饭交往的人直指我偏执,这个事情也从他的口中说出来,这时便绝口不提“轻率”二字,反而变成了我偏执的铁证。

当你准备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应该“先人后事”,即先考虑合适的人,再去做合适的事情。而当你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,应该“先事后人”,即先判断这个事情本身,再去考虑操作者的因素。但这种处事方式,在我所处的环境里,却是恰恰相反的。即喊着“事在人为”的口号去开始这件事情,或者在对既定事件下判断的时候,把给某个人打的标签放在前置性的位置。

回到最初的主题上来,到底什么叫偏执?

通常的定性是,假如你坚持做一件被别人认为是错误的事情,别人没法说服或者劝阻你,那么别人就认为你是偏执的。

在这里有两个定性,第一,“别人”认为你做了错误的判断;第二,你反对了“别人”的观点。

那么,什么样的人不太容易偏执呢?一个总是和“别人”作相似判断的人;一个缺少想法,总是附和他人的人;一个即便意见相左也不轻易争论的人;一个即便提出不同意见,也保持温和、谦逊、不自信态度的人。

换句话说,“偏执”或者“思想不开放”,既可能源自观点的冲突,也可能源自讨论中你坚持的态度是否刺激到了对方。

我在这里遇到过一些错得离谱的案例,甚至有人一而再,再而三地出错。但他们并没有背负偏执之名。原因恐怕是不与别人争论,不否定他人观点,只是闷头去做罢了。

所谓“偏执”,在我们身处的社会里,往往并不意味着一个公认的错误结果,而只是不妥协的态度。被这种“不妥协”“不认同”的姿态刺激到的人越多,偏执之名愈盛。至于最终的对错是非……谁又真的关心最终的对错是非呢?大家只在意这一时的意气。

关于我“偏执”的抨击,自小就不绝于耳,众口一词,我也绝不辩驳。

沮丧的是,打着“你偏执”的旗号来的这些人,即便在水落石出后证明了我对,你错,依然可以换个方向跟别人谈笑风生:“他真是偏执。”那就更别提那些很难论证对与错的争执与碰撞了。

因为不接受别人的意见,导致失利,这样的事件,在我的经历中自然也是有的。不算少,都有深刻反省。我又不是圣人。

恼火的是,在更多我“绝对正确”的事件里(事后证明如此),一旦遇到我的反对,我的对手立刻掏一把名为偏执的大口径手枪对着我的脑门开火,这种谋杀得到了更多路人不假思索的赞许:“没错,他就是偏执。”

在对既定事件下判断的时候,先事后人,也许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。由此推导出来的结论就是,要不你保持权力上的强势,在分歧中进行自上而下的压制;要不你保持态度上的谦逊,不轻易反对别人,更不坚决反对别人。否则,分歧一多,必享偏执的美誉。

我并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这个人,我只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做过的事。结果比态度更重要。

只有优秀作品才能证明这个人,只有案例论证才能打倒这个人。

2、我在公司内部,有个“2分钟反对”的名声,意思是当别人提出某个意见,我从理解,到考虑,到表示反对,最多只用2分钟时间。而且还往往是振振有词地,拿出论证的雄辩的态度去反对。

这个名声可以理解为我反应快,这是正面的解释。当然,其实谁得看得出来这其实是个恶名,暗指我刚愎自用,主观偏执。

反应快不大可能是一种过错,有自己的观点也不大可能是一种过错。那么为何偏偏是恶名呢?持此意见的人认为我的“反对”是站不住脚的,是强词夺理,是以偏概全,所以有此一评。

问题是,2分钟内,或者是2天内,2周内,我得出的结论还是一样的。不会因为多思考了一段时间就改弦易辙。所以批评的实质是,我容易轻率地作出结论。关键在于“轻率”二字。

但是对这个名声,我又有另一种看法。

假如我2分钟内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,英明的,那么我简直就很牛逼。所以这和“2分钟”或者“轻率”都没太大关系,重点在于我的判断力是否正确—— 我本人不便对此作出评价,不如日后对具体争论去作具体分析。而我眼中的关键,则在于“反对”二字。留下“2分钟反对”印象的,往往是被反对的人。因为被迅速地反驳,又无法在辩论中占得上风,因此感到自己被冒犯的人。

要取得一个好名声也很容易,倾听他人意见时凝神不语,时不时微微点头以示鼓励即可。可惜我从来都做不到这样的隐忍。

一个人是否主观偏执,取决于他收到别人反对意见时的态度。是抗拒的态度?粗暴的态度?还是冷静温和的态度?我身上当然有主观偏执的因子,甚至比常人还要更多一些。但我是否因此而听不得逆耳之言呢?相信距离我最近的人能给我作一个比较良性的证明。

在工作中,我非常乐意听各种各样的反对意见(甚至还主动去挖掘这样的声音),最终是否接受,取决于反对者是否能将我说服。第三方的实践资料、数据分析、严密的论证、用户调研测试、甚至是内部小组投票,都可以说服我。但简单的主观感受冲突,又没有别的佐证,说服我确实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——所以背负“2分钟反对”之名。

你同意别人10个观点,都比不上反对1个观点令他印象深刻。

我的同事们,各自有各自的固执。在和他们的谈话中,我本人也经常遭遇“2分钟反对”,我也能感受到那种被坚决反对的不愉快。甚至还有一些人,我从来没有在任何分歧中说服过他,哪怕是一点点审美上并不怎么重要的感受差异,他也用高分贝誓死捍卫——这无妨。但最后传出“2分钟反对”名声的却是我……对此还颇有点好奇。

也许是给别人的印象过于坚硬吧。这样不好,很不讨姑娘们的喜欢。所以从来都没有过正经姑娘主动亲近我,也算是活该。

3、很多人坐在我面前,期期艾艾,面有难色,最后把脸色一沉,抱着鱼死网破的决绝跟我说:“你有性格缺陷。”仿佛此言一出,我立刻就要抄起什么家伙向他劈头猛砸过去。

这种做法每次都搞得我囧rz,不就是性格缺陷吗?谁没有性格缺陷啊。不是还有种说法吗,越有才华的人性格缺陷越大(这句话很讨打)。我自己的性格缺陷都自我剖析二十几年了,用得着你来提醒我吗?

对方看我不去砸他,就放开了胆子诚恳地告诫我:“这是病,得改。”妈的我都三十出头的人了,能改不早改了吗,要是你这么一提,我就醍醐灌顶,痛改前非,就跟开了光似的,那你去转行做活佛得了。

事实是,人人都有性格缺陷,有大有小,而且只要和“性格缺陷”扯上边,基本上就没治。要说这是绝症可能也太绝对了,我觉得有两种方法能逆转过来。第一是遇到人生的重大变故,顿时脱胎换骨,电影电视里常见这情节——但我自个儿从没遇到过,身边也没朋友亲历过。搞不好以讹传讹。

第二是有这么一个环境,对你的性格缺陷不利,但你既无法离开,又因为这些性格缺陷被环境所不容,慢慢地也就改变过来了。环境对人的改变效果强大无比,小样儿,挫不平你才怪。

写这篇日记,主要是讲我对付性格缺陷的心得。改是改不了的,那怎么办?明知道是缺陷也放在一边不管,听天由命?这太消极。假如性格缺陷和工作有关,那么我就……

首先挑选能容忍我的缺陷的上司和下属。比如我孤僻又暴躁,如果遇到个老总特别爱交际,动不动拉一群人出去喝酒,我可能当场就把酒往地上一泼,拍桌子走人了,多不给面子。所以遇到这种老总就跑,死活不进他的团队。至于下属,也得和自己相性吻合,在工作上才合得来。这个和管理水平的关系不大。雅虎员工听见要被鲍尔默收购,个个战栗,人心离散。但你不能说鲍尔默是个废柴或者暴君,管不好雅虎的自由主义工程师。无论是对上还是对下,“相性”都是最重要,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之一。

其次挑选能回避自己性格缺陷的工作,何必单恋一支花。比如我尝试做过市场部的管理,后来发现这部门最需要的不是什么高明的策划,而是八面玲珑-滴水不漏-交游广阔-严打回扣。这些事情我都懂,但未必做得好,所以做了半年市场部经理就辞职不干了,继续做回媒体老本行。前前后后一共做了5年媒体,又觉得做产品策划更能利用好自己的长处,回避个性中的短板,于是转型去搞产品。

第三呢就是设计一些特别的方式,让自己绕开性格缺陷影响到的环节。比如我一进入自己的专业领域就停不住嘴,搞得整场会议就听见我从头讲到尾,挺无趣的,大家都烦我。但很难改啊,怎么办呢?我后来就干脆不去参加项目会议,只检查关键节点,我不去总能闭嘴了吧。非得去的话,就只参加自己那部分议题,讲完就走。总之是可以搞一些约束自己的规则出来的,自己把自己捆住,就跟戒毒一样。

最后一个方法最有效,去找一个能弥补性格缺陷的搭档来,比自己高一点也可以,低一点也可以。这一点我可没法去“比如”,因为从来没找到过这样的人。其实是遇到过,但没什么“机缘巧合”让他成为我的搭档。不仅比找一些好上司或者好下属更难,甚至比找对象都难。真是三生修得同船渡,八辈子阴德才修来一个好搭档。如果遇到了就一定要珍惜。

标签: none